問:社會轉型期,網絡輿情跨地域特征更加突出。同一輿情事件中受波及的不同地域、不同系統的應對主體,亦或是同一系統中的不同應對主體,該如何面對“剪不斷理還亂”的輿情?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主任輿情分析師 劉聰: 即便是跨地域輿情,仍然要堅持政務輿情回應有關“屬地管理”等方面的基本原則。以下四方面的技巧,可能有助于更快從輿情中“脫險”。 聯動發聲統一口徑,及時消除輿情敏感源 跨地域輿情最怕的莫過于涉事部門上演一場“扯皮戲”,最終傷害的還是自身公信。輿情爆發后若能“擰成一股繩”,才更有可能為輿情及時“滅火”。 2016年8月,有四川省自貢市網民發帖稱,與其僅隔一條的眉山市仁壽縣汪洋鎮的鐵馬焦化廠存在污染問題。隨后,自貢市環保局局長等相關人員同發帖人一道前往仁壽縣涉事企業進行查看,同時也將發帖人反映的相關情況通報了眉山市、仁壽縣環保局。眉山市、仁壽縣環保局表示將加大對該企業的監管。雙方聯動有效紓解了發帖人的情緒,也促使輿情迅速回落。 提級管轄凸顯重視,嚴厲問責不留遺患 在一些引發全國關注的輿情風波中,如果僅有“當事者”參與應對,即便態度積極,但也會因權威性欠缺,而讓應對效果“打折”。有鑒于此,提級管轄并嚴厲問責就顯得格外重要。 2016年底被曝光的長江口萬噸垃圾傾倒案便是典型案例。江蘇太倉至上海崇明一段的長江入海口一度現萬余噸垃圾。經查,這些垃圾來自于浙江嘉興市海鹽、海寧兩地,相關地下產業鏈涉及蘇浙等省份。事件曝光后,浙江、嘉興的兩級黨政機關均作出迅速反應。兩級公安、環保部門立即介入,與上海、江蘇等地相關職能部門對接,嚴查背后是否存在黑色產業鏈。浙江省委、省政府還迅速成立了專項工作組,加強區域聯防聯控。與此同時,涉事省份還依法依規問責查辦,并由省級檢察機關主導進行司法公開,給公眾一個徹頭徹尾的交代。今年2月,浙江省檢察院宣布已批捕涉案的25人;9月,江蘇省檢察院也表示已對涉案的9人提起公訴。 熱門輿情勿忘異地“冷門主體”,及時響應方能定紛止爭 在跨地域輿情應對中,還有一類是應對“躺槍式”輿情。顧名思義,這是指在同一起輿情個案中,某一機構、單位本來并非是輿論“靶心”,但因網絡傳言、謠言等因素,導致中途輿論矛頭開始向自身積聚。2016年2月發生的黑龍江哈爾濱“天價魚”事件中,江蘇常州地稅系統便險些“躺槍”。因涉事飯店員工受訪時提及,“(爆料人)陳某自稱系江蘇某地稅務系統干部”,加之陳某自稱來自常州,一時間,有關“常州地稅公務員公款消費”的臆測增多。在中央八項規定和反“四風”建設有力貫徹的背景下,公款消費這一次生輿情若未及時得到核實,發酵的可能性很大。江蘇、常州地稅系統在及時研判后,積極尋求上級支持,聯動網信等其他系統,全面核查系統中是否確有“陳某”。隨后,常州市地稅局通過微博發布核查結果,明確常州地稅系統未有符合事件條件的“陳某”。不少主流媒體隨后轉發,有效為次生輿情定紛止爭。 要警惕盲目站隊,“惹火燒身” 近年來,輿論圈層職業化的特點突出。如對涉及本行業本系統的輿情發表看法,應跳出局部的框框,做到客觀理性,切忌情緒化,甚至進行人身攻擊,避免“惹火燒身”。 今年3月,有媒體曝光山東于歡案,在案情被關注的同時,個中也有“小插曲”——本非涉事主體的濟南公安一度被聚焦,原因則是其在官微上發布了一張“毛驢懟大巴”的圖片。雖然事后官方稱發文系未經請示的個人行為,但是一些關注此案的網民還是認為,因輿論監督而受到了“暗諷”。事后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趙啟正受訪時也認為,“懟不僅不能引導民意,反而會挑動公眾情緒”。正因如此,“惹火燒身”的濟南公安,留下的輿情啟示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