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社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指出,媒體融合發展不僅僅是新聞單位的事,要把我們掌握的社會思想文化公共資源、社會治理大數據、政策制定權的制度優勢轉化為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綜合優勢。 當前,大數據已經成為重要戰略資源,對新聞生產與媒體融合發展發揮著巨大作用。 互聯網飛速擴充數據池 早在2010年,谷歌首席經濟學家哈爾·瓦里安統計稱:“從人類文明的起始到2003年,我們一共創造了5EB(五百億億字節)的數據。而如今,每兩天我們都在創造同樣數量的數據?!苯裉?,互聯網數據更是呈爆炸式增長,人類真正進入大數據時代。 一方面,互聯網時代每個人不僅是數據的接收者,更是數據的傳播者、制造者。 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網民利用互聯網閱讀新聞、即時通信、搜索信息、游戲社交、支付購物、外賣打車、旅行預訂等均在貢獻數據,從而形成一個巨大的互聯網數據池。通過這些互聯網大數據,能完整刻畫出一個人的喜好、習慣、知識,甚至社會情緒、心態。 據外媒報道,在2012年,社交媒體公司臉書網絡平臺每天產生25億條內容和超過500TB的數據。數據相當巨大,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和加速。微信官方《2018微信年度數據報告》顯示,2018年每天有10.1億用戶登陸微信,日發送微信消息450億條,每天音視頻通話次數達4.1億次。 另一方面,互聯網數據產生越來越自動化、多元化。以前,數據基本上是通過手工產生的,而現在,互聯網文字、視頻、聲音、圖像、點擊等所有信息都變成數據,用一個手機就可以獲得。 隨著產業互聯網的發展,物聯網方興未艾,未來互聯網大數據將迎來更大、更快的發展,必將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公眾生活帶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數據已經成為媒體資源 美國的蘋果、亞馬遜、臉書、推特等公司,都是世界級互聯網巨頭,可以獲取更豐富的用戶數據,用于支撐更精準的服務。 比如臉書公司網絡平臺每月有超過20億的活躍用戶,存儲了大量的用戶數據。2018年3月,外媒報道臉書公司5000萬用戶信息被第三方公司“劍橋分析”用于大數據分析,根據用戶的興趣特點、行為動態精準投放廣告和資訊內容,甚至被懷疑利用數據預測用戶政治傾向,成為間接影響總統大選的力量。 更有英美媒體報道稱,這家分析公司曾經受雇于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競選團隊和推動英國“脫歐”的陣營。事件再次反向證明互聯網數據的重要性。 西方一些傳統媒體十分重視利用大數據。美國《紐約時報》在2014年的創新報告中提出要組建數據分析團隊。其內部大數據分析系統Stela可以幫助新聞團隊剔除重復和無用信息,迅速整合數據。系統還可追蹤每篇新聞報道的傳播情況,從而不斷測試哪類標題傳播效果最佳,并從中挖掘新的新聞點。 英國廣播公司(BBC)專門建立一個受眾數據庫,對每一期節目進行大數據分析,對受眾進行精細化分類,對涉及到自身的熱門話題進行第一時間回應。 大數據不僅為新聞報道提供豐富的資源與支撐,也正成為改變新聞報道方式、推動新聞變革的重要手段。 2010年,英國《衛報》根據網絡百科平臺有關伊拉克戰爭中的傷亡數據以及谷歌地圖推出大數據新聞報道,廣受業界好評。在地圖中,網民只要單擊地圖上的紅點,就會出現該地區的傷亡人數、傷亡原因等具體信息。網民還可通過鼠標放大或縮小地圖,獲得最佳視覺體驗。 再如美國《華盛頓郵報》獲得2016年普利策獎的大數據系列報道《致命槍擊》,利用美國警察局與相關公共服務機構的大量數據,對900多起針對公民的美國警察致命槍擊案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研究,數據涵蓋警方槍擊致死案件的頻次、原因、人種等,將新聞報道視覺化、形象化,并得出有色人種比白人更易遭到警方槍擊等令人信服的結論。 大數據與媒體融 大數據在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方面作用顯著。 第一,大數據為新聞報道提供豐富的資源與支撐,增加新聞報道的厚度,催生新的新聞文本。 從新聞生產看,當前,數據新聞已成為一種新的新聞生產方式。各傳統媒體均將內容生產、內容制作、內容傳播進行無縫整合,用數據來驅動新聞媒體業務。 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推出的《看看這份2019年度KPI賬單》《全息3D強影!這有一份“立體”報告等你看》等大數據新聞,以政府工作報告為核心進行數據分析,讓民眾更好地讀懂《政府工作報告》,實現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中國網通過抓取網絡數據,推出“兩會大數據日報”,以可視化圖表報道網民關注的熱點、重點,直觀反映他們的兩會期待。 第二,用數據為受眾畫像,讓內容的生產與傳播更有針對性,全面提升新聞宣傳與輿論引導的精準度。 從傳播看,近年來,今日頭條等商業平臺通過大數據對受眾畫像,再通過“智能算法”實現精準推送,實現內容分發“千人千面”。這一技術手段改變了傳統媒體運用編輯推薦的內容分發模式,提高了內容的精準到達率。 主流媒體可通過媒體、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短視頻、音頻等各個網絡平臺數據的全面抓取和挖掘,再通過語義分析、關聯分析等,為當前各社會階層、群體進行大數據畫像,從而精準把握社會各階層、群體的閱讀興趣愛好、意見訴求及心態變化等,提高新聞宣傳與引導的精確度。 比如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的“人民號”,不斷優化算法推薦技術,推出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的“黨媒算法”,打造良性傳播生態。再如主流媒體通過與大數據深度融合,實時抓取網民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公開發布的信息,形成新聞素材與新聞線索,既增加新聞報道的豐富性,又把大眾最感興趣的東西報道出來,實現新聞報道有效傳播。 第三,大數據提升新聞宣傳時效性,提高新聞生產率。 大數據不但刷新了新聞生產與傳播方式,也重新定義了新聞報道的速度與數量。利用大數據往往能讓主流媒體在輿論場反應加快,首發定調、先聲奪人。 比如,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日報通過熱詞分析確定選題,當天組織成稿,宣傳引導時效性顯著。新華社推出人工智能項目“媒體大腦”,15秒鐘就從5億個網頁中梳理出兩會輿情熱詞,自動生成相關視頻,迅速占領輿論場。 再如美聯社使用Wordsmith編寫財經和體育方面資訊,每季度可以產出3000家公司財報。據報道,Wordsmith1分鐘最多可生成2000篇報道。 第四,大數據媒體融合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 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所有信息皆為數據。輿論動向、群體行為、社會態度、公眾情緒、社會認知等,都能借助大數據得到準確的、可視化的測量和呈現。如微信、微博、網絡帖文等網民互動、內容數據,反映出社會對該領域、話題的價值判斷與心態變化。 主流媒體通過與互聯網大數據行業的融合,實現對大數據的挖掘整合與交叉分析,可防范重大風險,為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比如,在一些突發輿情事件中,主流媒體通過大數據模型預判發展趨勢及相關風險,實現提前介入,從而為輿情風險源頭研判提供數據支撐,增強報道與引導的針對性,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第五,媒體融合的潛力在于新聞+政務信息、便民服務,用政務數據打造體制內自主平臺,增強用戶黏性。 2018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有觀點認為,媒體融合新階段將是媒體與政府、一切產業的深度融合。 因此,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應利用好政務大數據,將當地政府便民服務,如當地信息發布、醫療教育、社區服務等信息以及政務辦事、投訴互動、登記繳費等功能,融入媒體融合,特別是縣級融媒體中心,打造智慧政府服務平臺,與人民群眾需求形成有效鏈接,增強主流媒體的貼近性、提升用戶黏性。